
常听老人说“七坐八爬”,可不少新手爸妈总纠结:到底啥时候教宝宝爬?早了怕伤着,晚了又担心耽误发育。其实不用慌,宝宝会用身体“说话”——当这3个信号出现时,就是学爬的黄金时机,抓住了不仅能锻炼体能,还能悄悄帮大脑“开窍”。
第一个信号,是宝宝能稳坐且主动“探身”。当你把宝宝放在爬行垫上,他能不用手撑着坐满5-10分钟,还会好奇地伸手够前方的玩具,甚至身体往前倾、屁股微微抬起时,说明他的核心力量已经足够。这时候别着急扶站,先让他多练习“坐姿探物”,比如把小皮球放在前方30厘米处,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够到,慢慢就能找到身体前倾的平衡感,为爬行动作打基础。
第二个信号,是宝宝会“匍匐挪动”或“蹬腿借力”。有些宝宝一开始不会标准爬行,会趴在地上用肚子蹭着前进,或者把腿往后蹬、想用脚发力往前挪——别觉得这是“爬得不对”,这其实是他在探索移动方式。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可以在宝宝身后,轻轻托住他的腋下,帮他把肚子抬离地面,再慢慢往前推,让他感受“手膝着地”的发力感;也可以在他脚边放个小枕头,让他蹬着枕头借力,找到前进的节奏。
展开剩余59%第三个信号,是对“移动的物体”格外感兴趣。比如看到大人从客厅走到厨房,他会扭动身体跟着看;看到小球滚到远处,会着急地哼哼、想追过去——这说明宝宝的视觉追踪能力和探索欲已经觉醒,爬行动机特别强。这时候可以用他喜欢的玩具“引诱”,比如把会发光的小火车放在前方,让火车慢慢往前开,引导宝宝跟着爬;也可以家长趴在地上,拿着玩具和宝宝玩“躲猫猫”,让他觉得“爬”是件有趣的事,而不是枯燥的训练。
可能有家长问:“我家宝宝跳过爬行直接学走,要不要干预?”其实大部分宝宝不会真的“跳过”,只是可能先学会了“扶站走”,但爬行的好处无可替代。爬行时宝宝需要手脚协调、眼脑配合,能锻炼前庭觉(帮助平衡感)和本体觉(感知身体位置),这些能力会直接影响未来学走路的稳定性,还能促进大脑神经连接,让宝宝反应更灵敏。如果宝宝暂时没爬的意愿,也别强迫,先通过多趴、多玩“翻身抓物”游戏,帮他积累力量,耐心等待信号出现。
最后想跟家长们说:每个宝宝的发育节奏都不同,有的宝宝5个月就开始尝试爬,有的要到10个月才学会,不用跟别人比进度。重点是当宝宝出现这3个信号时,给足他安全的爬行环境——把地面铺上防滑爬行垫,收走尖锐的家具边角,让他能放心探索。
你家宝宝是几个月学会爬的?学爬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有趣的小事?比如第一次爬就撞到玩具,或者爬着爬着突然坐起来“罢工”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一起交流育儿中的小惊喜~
发布于:广东省象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